食物的基礎知識:六大營養成分全解析
食物對人類和所有需要進食的生物來說,都是生存與健康的基礎。
我們攝取的食物分子,不僅是提供能量的「燃料」,更是構建身體肌肉、器官與細胞的「積木」。
那麼,食物到底是由哪些主要成分構成的呢?本篇將帶你從最基礎的營養學角度出發,認識 水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維生素與礦物質,了解這些關鍵營養素如何影響身體與烹飪。
水分:食物的核心成分
水是生命的基礎。細胞就像微小的「水袋」,因此幾乎所有新鮮食物都由水分構成,即使經過烹煮依然存在。你覺得食物「多汁」,正是因為水分在其中發揮作用。
人體大約有 60% 是水分,水幾乎參與體內所有化學反應,包括代謝、營養輸送與體溫調節,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成分。水同時也是溫度的良好指標:在海平面 100°C 時沸騰,但在高海拔因氣壓降低,會於更低溫度沸騰。
烹飪影響:水分在烹飪中扮演關鍵角色,例如:
沸點控制:煮、蒸、燉的熟度都依靠水的沸騰溫度判斷。
多汁口感:肉類或蔬菜的含水量,決定料理是否鮮嫩。
飲食小提醒:保持足夠的飲水量,並多攝取含水量高的新鮮蔬果,有助於維持代謝與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。
蛋白質:構建身體的重要營養素
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、組織與器官的基礎,同時也是維持生命運作不可或缺的營養素。它是肉類、魚類、蛋與乳製品的主要成分,也存在於水果與蔬菜中,而在植物界中以豆類、堅果和大豆最為豐富。
我們需要蛋白質來促進身體的生長、修復組織,並生成激素、酶、抗體,以及幫助調控體液平衡。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,其中「必需胺基酸」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,必須透過飲食攝取。
蛋白質的來源可大致分為兩類:
動物性蛋白質:肉類、魚類、蛋、乳製品,通常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。
植物性蛋白質:豆類、堅果與大豆,含量豐富,但部分必需胺基酸需透過多樣化飲食互補。
烹飪影響:蛋白質在加熱時會發生變性與凝固,例如:
蛋液:受熱後由液態轉為固態。
肉類與魚類:烹煮後質地由柔軟變得緊實,火候掌握會直接影響口感。
飲食小提醒:均衡攝取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,例如魚肉搭配豆類,不僅能獲得完整的必需胺基酸,也能讓飲食更健康多樣。
碳水化合物: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
碳水化合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能量來源。進入腸道後,它們會被分解成最小單位,透過血液運送至細胞,在細胞內燃燒並轉化為能量,同時產生水和二氧化碳,最後隨呼吸排出。
與蛋白質相比,碳水化合物對熱的敏感度較低,不易因加熱而變性。然而,大家都知道——過度烹煮的義大利麵、馬鈴薯或蔬菜,總是口感不佳。
碳水化合物通常可分為兩種類型:
快速碳水化合物:分子結構簡單,以單體或小群聚形式存在,容易被腸道快速分解與吸收。所有糖類(如砂糖、果糖)都屬於快速碳水化合物。
慢速碳水化合物:分子結構較複雜,以長鏈或大群聚形式存在,消化時間更長,能提供持續能量。主要來源包括馬鈴薯、豆類、小麥、大米與義大利麵等澱粉類食材。👉 值得注意的是,白麵粉與精米經過高度加工與精製,營養成分降低,實際上更接近快速碳水化合物。
此外,植物纖維(纖維素) 也屬於碳水化合物,但由於分子結構過於龐大,人體無法分解吸收。不過,膳食纖維卻能幫助維持腸道健康,是飲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。
烹飪影響:碳水化合物在烹飪過程中會直接影響食物的質地與風味。例如:
澱粉糊化:加熱會讓澱粉膨脹並吸水,使醬汁變得濃稠。
過度烹煮:義大利麵或馬鈴薯若煮得太久,會失去彈性與口感,影響最終料理品質。
飲食小提醒:在日常飲食中,應以 全穀物、豆類與未經高度加工的澱粉類食物 為主,避免過量攝取精製糖與白澱粉,才能獲得穩定而健康的能量來源。
脂肪:能量與風味的雙面角色
脂肪是食物中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,既能儲存能量、增加風味,也是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(A、D、E、K)與抗氧化劑的唯一途徑。脂肪可從 動物性細胞 與 植物性細胞 中提取,型態上可能呈現固體、半固體或液態油。
相較於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,脂肪的能量密度高出一倍,因此成為人體重要的能量儲存來源。動物體內的脂肪層還能發揮保溫與隔熱作用。然而,若飲食中脂肪過多,可能對心臟與血脂健康帶來負面影響。
以下是常見的脂肪種類:
飽和脂肪:在室溫下多呈固態或半固態,主要存在於肉類和高脂乳製品中。其熔點高於不飽和脂肪。
單元不飽和脂肪:室溫下通常為液態,代表性來源有橄欖油與菜籽油,被視為較健康的脂肪。
多元不飽和脂肪:化學結構較不穩定,容易氧化變質。酪梨、核桃與深海魚等食材富含此類脂肪。
反式脂肪:經氫化處理的加工脂肪,常見於餅乾、零食、速食等長保食品中,對健康有害,應盡量避免攝取。
烹飪影響:不同種類的脂肪在烹飪中會影響料理的質地與風味,例如:
飽和脂肪:加熱穩定,適合煎炸,但需控制攝取量。
不飽和脂肪:能帶出清爽風味,但加熱過度容易氧化變質。
飲食小提醒: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(如橄欖油、堅果、深海魚),並控制總量,才能兼顧能量補充與心血管健康。
維生素與礦物質:隱形卻必需的營養
雖然 維生素與礦物質 不會增加熱量,也無法用肉眼直接看見,但它們卻是維持生命與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。這些營養成分存在於我們所稱為「食物」的分子組合中,必須透過飲食來攝取。
維生素:參與新陳代謝與生理功能,例如維生素 C 能提升免疫力、促進傷口癒合;維生素 D 則幫助鈣質吸收,維持骨骼健康。
礦物質:如鈣、鐵、鉀、鎂等,分別支持骨骼結構、血液循環、心臟與神經系統的運作。
烹飪影響:維生素與礦物質的穩定性會受烹調方式影響,例如:
水溶性維生素(如維生素 C、B 群):遇水或高溫容易流失。
脂溶性維生素(如 A、D、E、K):需搭配油脂才能有效吸收。
營養小技巧:我們主要透過多樣化的飲食,並選擇來自 植物界與動物界的新鮮、高品質食材 來攝取維生素與礦物質。相信「色彩繽紛的餐盤通常意味著飲食多樣且營養豐富」的觀念,確實有其道理。
關鍵觀念:雖然維生素和礦物質不像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或脂肪那樣直接提供能量,但它們卻是驅動能量利用與維持身體機能的 隱形關鍵。
分子:決定食物特性與烹飪效果的關鍵
不論是 水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,還是 維生素與礦物質,它們的最小構成單位都是「分子」。
而正是這些分子的變化,決定了食物在烹飪過程中的表現。
熱能改變分子:蛋白質受熱會凝固,這就是肉類、魚類、雞蛋在烹煮時質地轉變的原因;澱粉受熱糊化,讓醬汁變得濃稠。
酸鹼值影響料理:水的 pH 值(酸性、鹼性或中性)會影響食材在分子層面的反應,進而改變烹飪效果。
脂肪提升風味:脂肪的化學結構能夠釋放香氣並增加口感,使食物更濃郁美味。
結語
在 Professional Secrets 瑞典主廚秘密,我們相信「知識就是廚房裡最強大的武器」,食物的基礎知識 也是所有廚師與料理愛好者的第一堂課。
透過理解 分子層級的食物知識,你將能更好地掌握烹飪技巧與流程。這些基礎營養學知識,不僅能幫助你在廚房裡提升廚藝表現,還能讓你像專業廚師一樣,精準控制料理的質地與風味。
延伸閱讀
👉 廚房團隊(Brigade de Cuisine):專業廚房高效運作的秘密
👉 廚師助理 (Commis de Cuisine):專業廚師的第一步